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人工智能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项项目成果推广会

作者:王悦燕时间:2025/09/23 09:29:29点击数:

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优质教改成果落地应用,9月18日,信息工程学院在四号教学楼4214教室开展人工智能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项项目成果推广会。学院全体教师及教改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围绕两项核心教改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



会上,喻恒老师团队首先介绍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AI 赋能课后双创教学”成果。该成果聚焦“课中实验到双创项目”的转化痛点,依托基于Coze平台开发的“课程辅助指导智能体”“创新创业智能导师”等工具,构建“AI 案例启发→技术支持→成果优化→竞赛备赛”的四步教学法。团队成员现场演示 AI工具如何为学生推送真实场景案例(如老人房温湿度报警屏、工业设备状态监控终端)、提供模块化技术方案(含硬件架构图、代码框架),并生成商业计划书框架与竞赛路演PPT模板。数据显示,该成果应用后,学生多模块联动实现率达91.7%,双创能力目标达成率85.4%,较传统课后实践显著提升。 


随后,李宁老师分享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数字人微课视频”教学成果。针对课程公式复杂、时域频域转换难理解的问题,项目组基于“蝉镜”大模型,将课程拆解为5-15分钟的碎片化微课模块,通过AI自动生成动画脚本与语音讲解,制作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同时,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多维度学习画像系统”,根据学生观看时长、测试正确率等数据,推送“基础版”“进阶版”“拓展版”分层微课。应用后,课程核心章节失分率从40%以上降至25%以下,90%学生反馈学习路径更清晰、个性化指导更及时。

在交流研讨环节,参会教师围绕两项成果的适配性与推广性展开讨论。部分教师提出“如何平衡AI工具使用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疑问,项目团队回应称已通过“AI 代码框架需补充关键注释”“加强答辩提问”等方式,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目前学生代码理解能力评分已从70分提升至82分。此外,团队还针对“微课资源与实验室硬件匹配”“AI答疑精准度”等前期问题的解决经验进行分享,为教师后续应用提供参考。

  此次成果推广会为学院教师搭建了教学创新交流的平台,推动了人工智能教改经验的共享与落地。未来,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AI在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教改成果,为提升课程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更强支撑。



Copyright © 2013 信息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5-2077209  信息工程学院设计制作,版权所有